夏日炎炎不少人選擇以“冷”法攻之,如開空調、喝冷飲、吃西瓜等。實際上,在傳統中醫(yī)療法中有不少解暑的妙招,刮痧就是其中的一種。通過刮痧可將郁積在體表的濕熱與氣滯宣泄出來起到解表清暑、寧心開竅之功效。
刮痧,既可補又能瀉
刮痧是用邊緣鈍滑的器具,蘸上植物油或清水,在體表沿著經絡的走向,從上到下、從內往外進行反復刮動,使局部皮下出現細小的出血斑點,狀如沙粒,也被稱為痧斑或痧痕。這是一種傳統的中醫(yī)外治法,能調動人體的氣血運動,引邪出表,疾患由里走表,通過自身溶痧,調動自愈力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暑為夏季主氣,由于天氣炎熱,如果不注意避暑,很可能會引起中暑的現象。發(fā)生中暑之后,最典型的癥狀為頭暈目眩、出虛汗,嚴重的還會導致暈厥和休克。中醫(yī)認為,這主要是因為高溫天氣加上勞累過度,導致人體元氣虧虛,暑熱之邪乘虛而入所致。
通過刮痧可讓體表毛細血管擴張,促進氣血循環(huán),則可達到散熱的效果,也可將暑濕之邪及時“刮”除,起到解表清暑、寧心開竅之功效。
此外,在中醫(yī)理論中,常說“虛則補,實則瀉”。但刮痧的奇妙就在于,它既可補又能瀉,可謂補中有瀉、瀉中有補。除了解暑,它還能起到解表驅邪、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、扶助正氣、促進代謝、調和陰陽的作用,從而緩解身體不適。
痧斑,色深未必“火”大
刮痧后留下的痧斑顏色重,就說明體內的“火”大?有人認為,紫色到黑色之間的痧色,代表身體里寒氣重;鮮紅到潮紅色之間的痧色,代表體內有風、濕、熱;而淡紅色的痧色,則通常被視為正常情況。其實是不能單憑出痧的顏色判斷病證的寒熱輕重。
出痧的過程是一種毛細血管受外力擠壓后破裂,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而使皮膚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現象。血管受刺激后血管擴張,可使身體內的瘀濁、邪氣疏散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理臟腑、治療疾病的作用。
在臨床中,有些人的痧斑是紫色的,有的是紅色的;還有人甚至刮不出痧……痧斑的深、重、淺只是一項參考依據,具體還要靠施術者現場觀察。但的確可通過出痧部位的不同、痧斑形態(tài)的不同判斷健康狀況。
凡經絡循環(huán)線路和穴位區(qū)域容易出現痧的,提示相應經絡所聯系的內臟功能有病變。痧色鮮紅,呈點狀,多為表證,病程短,病情輕,預后好;痧色暗紅,呈斑片狀或瘀塊,多為里證,病程長,病情重,預后差。
隨著刮痧的治療,痧斑顏色由暗變紅,由斑塊變成散點,說明病情在好轉,治療是有效的;無病者或屬于減肥、美容或保健刮拭者,一般無明顯痧象。
哪些部位和疾病不能刮
刮痧不僅對解暑有很好的療效,還適用于內外婦兒各科疾病,應用范圍十分廣泛。主要的適用病癥包括感冒、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;乳腺疾病、月經不調、痛經等婦科病癥;濕疹、落枕、咽喉疼痛、耳鳴等外科、五官科病癥,以及頸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、肩周炎、高血壓等經絡不暢的病癥。
一般來說,刮痧部位主要在背部,有時亦可選擇在頸部、前胸或四肢進行。然而,眼睛、唇、舌體、耳孔、鼻孔、乳頭、肚臍、前后二陰等部位,以及出現急性扭傷、創(chuàng)傷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是不能刮痧的。
同時,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都可以刮痧。如體型過于消瘦者,局部皮膚有病變者,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,全身浮腫者,孕婦,有出血傾向者(如糖尿病晚期、嚴重貧血、白血病、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性疾病)等,要禁止刮痧,否則會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。
此外,過饑或過飽,過度疲勞或醉酒者,也不應大面積進行刮痧。那么,小孩能不能使用刮痧療法呢?也是可以的,但小兒囟門未閉合時,頭部禁止刮痧。
刮痧注意事項
在刮痧的過程中,患者要注意以下幾點:
1.刮痧時應注意手法輕重,由上到下順刮,并通過蘸植物油或清水保持肌膚潤滑,避免干刮而刮傷皮膚。
2.在刮痧前后24小時內不能喝酒、不宜劇烈運動。出痧量大或刮全背者,應根據個人體質進行飲食指導,刮痧后以清淡飲食為主,以提高新陳代謝,排出痧毒。
3.刮痧后,被刮部位4小時內不能吹風受涼及碰水,當天洗澡必須使用熱水。
4.哺乳期者慎刮,若實在需要刮痧,被刮后五天內不能哺乳。
隨著中醫(yī)的漸漸火熱刮痧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調養(yǎng)身體的方式尤..[詳細]
西安附兒中醫(yī)醫(yī)院“兒童發(fā)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(fā)育疾病名醫(yī)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