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be44性欧美videos_吃奶摸下的激烈视频_世界一级毛片_小度怎么远程监控家里

中醫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系我們|網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根莖類中藥

白藥子

  • 中醫中藥百科網 m.zzchaoan.com.cn
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6-01 16:47:04
  • 來源:中醫中藥百科網

白藥子

白藥子

(《唐本草》)

【異名】白藥(《藥性論》),白藥根(《本草圖經》)。

【來源】為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的塊根。

【植物形態】金線吊烏龜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又名:盤花地不容、頭花千金藤、山烏龜、金線吊葫蘆、鐵秤鉈、金絲吊蛤蟆、金絲吊鱉、白蝦蟆、青藤、細三角藤。

多年生纏繞性落葉藤本,全株平滑無毛,具橢圓形塊根。老莖下部木質化,小枝纖弱,具縱直而扭旋的細溝紋。葉互生,紙質,三角狀近圓形,長5~9厘米,寬與長相等或較寬,先端鈍圓,具小突尖,全緣或微呈波狀,基部近于截切或微向內凹,上面深綠色,下面粉白色,掌狀脈5~9條;葉柄盾狀著生,長5~11厘米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;花序腋生;雄花序為頭狀聚傘花序,扁圓形,有花18~20朵;花淡綠色,基部具苞片1枚;雄花具花萼4~6片,匙形,花瓣3~5片,近圓形,直徑約0.5毫米,有時具短爪;雄蕊6,花絲愈合成柱狀體,花藥合生成圓盤狀;雌花花萼3~5片,花瓣3~5片,形狀與雄花同,子房上位,柱頭3~5裂。核果球形,成熟后紫紅色。花期6~7月。果期8~9月。

生于陰濕山坡、路旁或溪邊、林緣。分布四川、貴州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等地。

【采集】秋季采挖,洗凈泥土,切片曬干。

【藥材】完整的干燥塊根,呈橢圓形或扁圓形;表面暗褐色,外表皺縮。商品多已切成片狀,橫切片徑4~8厘米,厚1~2厘米;切面白色,粉質,較粗糙,有環形輪紋,有時見有偏心性車輪狀木心;質脆,氣微,味淡而微苦。以干燥、片大、粉性足、色白者為佳。

產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
白藥子除上述品種外,尚有云南所產的滇白藥子,為薯蕷科植物黃山藥的根莖。根莖呈圓柱形,有時略彎曲。直徑2~3厘米。表皮黃棕色,有縱皺紋,零星散布須根的痕跡,呈深棕色。質硬而韌,折斷后斷面呈白色絨毛狀,并散布很多黃色點狀維管束。味微甜。陜西所產的白藥子為蓼科植物翼蓼的根莖,參見"蕎麥七"條。湖北所用的白藥子為防己科植物千金藤的塊根。參見"千金藤"條。

【化學成分】金線吊烏龜含生物堿1.79~1.88%。根含金線吊烏龜堿,異漢防己堿輪環藤寧堿、小檗胺、高阿莫靈堿、金線帛烏龜胺、金線吊烏龜醇靈堿、木防己堿、漢防己堿、奎寧、罌粟堿、可待因、嗎啡、小檗堿。

果實含類胡蘿卜素番茄烴,還合脂肪酸,其中液體脂酸約73.8%(大部分是油酸);固體脂酸約26.2%(含棕櫚酸)。此外,水溶性部分有酪氨酸和甘油。

黃山藥的根含薯蕷皂甙等甾體皂甙,總皂甙水解后生成薯蕷皂甙元等。全株含薯蕷皂甙元2.3%。

【炮制】用水浸泡,撈出,燜透,切片,曬干。

【性味】苦辛,涼。

①《藥性論》:"味苦。"

②《唐本草》:"味辛,溫,無毒。"
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冷。"

④《飲片新參》:"苦,溫,微辛。"

【歸經】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脾、肺、腎三經。"

②《本草經疏》:"入肺、胃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清熱消痰,涼血解毒,止痛。治咽痛喉痹,咳嗽,吐血,衄血,金創出血,熱毒癰腫,瘰疬。

①《藥性論》:"治喉中塞熱,噎痹不通,胸中隘塞,咽中常痛,腫脹。"

②《唐本草》:"主金瘡生肌。"
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消痰止嗽,治渴并吐血、喉閉,消腫毒。"

④《開寶本草》:"解野葛、生金、巴豆藥毒。刀斧折傷,能止血痛,干末敷之。"

⑤《綱目》:"散血,降火,消痰,解毒。"

⑥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"患齒痛者,切其根貼齦上。兼能補腎養陰。"

⑦《飲片新參》:"消腫毒喉痹,散瘀血,治傷痛。"

⑧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祛風,利水,清熱,化痰。治風濕疼痛,腰肌勞損,腎炎水腫,胃痛,肺結核,無名腫毒,毒蛇咬傷。"

⑨《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祛風解毒,通經活絡。"

⑩《中藥鑒別手冊》:"清熱解毒,止痛。治急性肝炎,惡性瘧疾,急性闌尾炎,急性菌痢,毒蛇咬傷,急性胃腸炎,腹痛及其它炎癥。"
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湯,3~5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或研末撒。

【宜忌】①《本草經疏》:"凡病雖有血熱吐衄等證,若脾胃素弱,易于作泄者勿服。"

②《飲片新參》:"陰虛內熱者忌用。"

【選方】①治咽喉腫痛:白藥一兩(搗羅為末),龍腦一分。同研令勻,煉蜜和丸,芡子大,常含一丸咽津。(《圣惠方》龍腦丸)

②治喉中熱塞腫痛,散痰散血:白藥、樸硝。為末,以小管吹入喉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白藥散)

③治風痰上壅,咽喉不利:白藥三兩,黑丑五錢,同炒香,去黑丑一半為末,防風末三兩,和勻,每茶服一錢。(《圣惠方》)

④治衄血不止:紅棗、白藥(各燒存性)等分。為末,糯米飲眼。或煎湯洗鼻,頻頻縮藥令入。(《經驗良方》)

⑤治衄血汗血:白藥二兩半,生地黃汁三合,生藕汁一合,生姜汁少許。上四味,搗白藥為末,先煎三物汁令沸,每以半盞入熟水一合,白藥末二錢匕,攪勻,食后溫飲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白藥散)

⑥治心氣痛,解熱毒:白藥根、野豬尾。二味洗凈,去粗皮,焙干,等分,搗篩,酒調服錢匕。(《本草圖經》)

⑦治諸瘡癰腫不散:生白藥根,搗爛敷貼,干則易之。無鮮生者,用末水調涂之亦可。(《本草圖經》)

⑧治瘰疬瘡:白藥子不拘多少,為末,臨臥冷米飲調下一錢。(《衛生家寶方》白藥散)

⑨治一切天行:白藥研如面,漿水一大盞,(冷調二錢)空腹頓服之,便仰臥。一食頃,候心頭悶亂,或惡心,腹內如車鳴,?刺痛,良久當有吐利數行,勿怪。欲服藥時,先同煮漿水粥,于井中懸著待冷,若吐利過度,即吃冷粥一碗止之,不吃即困人。(《海上集驗方》)

⑩治疳眼赤爛,目生翳膜,內外障疾,并小兒吐痢:白藥子一兩,甘草半兩。上為末,用豬肝一葉,批開摻藥五錢,水一大盞,煮熟,食后服。(《宣明論方》白藥子散)

⑾安胎:白藥子一兩,白芷五錢。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紫蘇湯調下。或胎熱心煩悶,入砂糖少許煎。(《普濟方》鐵軍散)

⑿治妊娠傷寒護胎: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,用雞子清調攤于紙上,可碗來大,貼在臍下胎存生處。干即以溫水潤之。(《經驗后方》)

⒀治諸骨哽咽:白藥銼細,煎米醋細細咽下,在上即吐出,在下即下出。(《經驗良方》)

⒁治中暑腹痛:山烏龜鮮根一至二錢。去粗皮,嚼爛,冬酒送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
⒂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:山烏龜根二斤,甘草一斤,研末,每日三次,每次一錢,開水送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⒃治肺膿瘍:山烏龜根磨酒服,每次服二至三匙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⒄治肝硬化腹水:山烏龜根三錢(用老糠炒制),車前五錢,過路黃、白花蛇舌草、瓜子金、丹參根各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
⒅治風濕性關節炎:山烏龜根一兩,蜈蚣蘭、活血丹各五錢。黃酒一斤,浸三天。每天服二次,每次一調羹,飯后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
⒆治鶴膝風:山烏龜四兩,大蒜一個,蔥三根,韭菜蔸七個。先將山烏龜研末,后加大蒜、蔥、韭菜蔸搗爛,蜂蜜調敷患處。敷患處可發泡流水,用紗布遮蓋,讓其自愈。(《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⒇治無名腫毒,毒蛇咬傷:山烏龜鮮根搗爛外敷;或用米泔水磨汁外敷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
【臨床應用】①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等

取山烏龜塊根用醋磨汁,涂于患處。治療腮腺炎、淋巴腺炎及"無名腫毒"共200余例,一般涂藥數次,即可止痛消腫而痊愈。

②治療神經性皮炎

取鮮山烏龜塊根搗爛,用紗布包好,做成與患部大小相等的薄餅狀,于每晚睡前敷用,次晨去掉。治療16例,治愈6例,好轉8例。

③治療各種內出血

取塊根洗凈切片,陰干研末,每次服2分,每天3~4次;血止后停服,或改為每日2次,續服數天。治療肺結核咯血、潰瘍病出血及其他內出血共27例,除2例因反應而中途停藥外,計有效者19例,無效6例。有效病例均在1~11天內血止。部分病例服藥后有上腹部不適、惡心、嘔吐、頭昏等反應,若與少量食物同服可減輕反應。


更多古今名醫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焦點熱文

八角蓮

八角蓮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【別名】八角連(《綱目拾遺》),金..[詳細]

健康養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