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方劑名】當歸四逆湯,出自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 當歸三兩(12g) ,桂枝三兩去皮(9g) ,芍藥三兩(9g), 細辛三兩(3g) ,甘草二兩,炙(6g), 通草二兩(6g), 大棗二十五枚,擘(9枚)。
【用法】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現代用法:水煎服。
【功效】溫經散寒,養血通脈。
【主治】血虛寒凝經脈證。手足厥寒,舌淡苔白,脈沉細或細而欲絕,或寒人經絡,腰、股、腿、足疼痛等。
【方解】本方證由營血虛弱,寒凝經脈,血行不利所致。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,寒邪凝滯,血行不利,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,營血不能充盈血脈,遂呈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。其手足厥寒只表現為掌至腕、踝不溫,與四逆湯之四肢厥逆有別。治宜溫經散寒,養血通脈。方中當歸甘溫,養血和血,既補營血之虛,又行血脈之滯;桂枝辛溫,溫經散寒溫通血脈,共為君藥。芍藥養血和營,助當歸補血充脈;細辛溫經散寒,助桂枝溫通行血,共為臣藥。通草(為現代之木通)通經脈,以暢血行;炙甘草、大棗健脾益氣,以資生血之源,共為佐使藥。諸藥合用,溫而不燥,補而不滯,共奏溫經通脈之效,使陰血充,客寒除,陽氣振,經脈通,手足溫,諸證自愈。
【臨床運用】
1.用方要點:本方為治血虛寒厥證的代表方,也是養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。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,舌淡苔白,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。
2.現代運用:本方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、無脈癥、雷諾病、小兒麻痹、凍瘡、婦女痛經、肩周炎、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。
【使用注意】少陰陽虛寒厥者,本方不宜使用。凍瘡后期,寒郁化熱,而熱證較明顯者禁用。
【功用鑒別】張仲景以“四逆”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、四逆湯與當歸四逆湯,三方均治四肢厥逆證,但其病機用藥卻各不相同。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里化熱,陽氣內郁而不達四末所致,故其冷不甚,或指頭微溫,按之稍久則有溫感,又見身熱、脈弦等;四逆湯證是因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,無力溫煦四末所致,故其厥逆嚴重,冷過肘膝,并伴有神疲欲寐、腹痛下利、脈微欲絕等;當歸四逆湯證是因血虛受寒,寒凝經脈,陽氣不達四肢末端,血行不暢所致,因其寒邪在經不在臟,故厥逆較輕,僅在腕、踝,并伴肢體疼痛等癥。因此,三方用藥、功用全然不同,正如周揚俊所言:“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,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,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。”(《溫熱暑疫全書》)
【方歌】 當歸四逆芍桂枝,細辛甘草木通施,血虛寒厥四末冷,溫經通脈最相宜。
西安附兒中醫醫院“兒童發育行為疾病&生長發育疾病名醫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