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be44性欧美videos_吃奶摸下的激烈视频_世界一级毛片_小度怎么远程监控家里

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葉類中藥

竹葉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 m.zzchaoan.com.cn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4-26 10:50:11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

竹葉

竹葉

(《別錄》)

【異名】淡竹葉(《別錄》)。

【來源】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葉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竹茹"條。

【采集】隨時采鮮者入藥。

【藥材】葉呈狹披針形,長7.5~16厘米,寬1~2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鈍形,葉柄長約5毫米,邊緣之一側較平滑,另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;平行脈,次脈6~8對,小橫脈甚顯著;葉面深綠色,無毛,背面色較淡,基部具微毛;質薄而較脆。氣弱,味淡。以色綠、完整、無枝梗者為佳。

【性味】甘淡,寒。

①《別錄》:"味辛平,大寒。"

②《藥性論》:"味甘,無毒。"

③《履?巖本草》:"苦,甘,微寒,無毒。"

④《本草正》:"味甘淡,氣平微涼。"

【歸經】入心、肺、膽、胃經。
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肺。"
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心、肺、胃三經。"

③《本草匯言》:"入手太陽經。"

④《藥品化義》:"入心、肺、肌三經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清熱除煩,生津利尿。治熱病煩渴,小兒驚癇,咳逆吐衄,面赤,小便短亦,口糜舌瘡。

①《別錄》:"主胸中痰熱,咳逆上氣。"

②《藥性論》:"主吐血熱毒風,止消渴。"

③《食療本草》:"主咳逆,消渴,痰飲,喉痹,除煩熱。"
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"消痰,治熱狂煩悶,中風失音不語,壯熱,頭痛頭風,并懷妊人頭旋倒地,止驚悸,溫疫迷悶,小兒驚癇天吊。"

⑤張元素:"涼心經,益元氣,除熱,緩脾。"

⑥《綱目》:"煎濃汁,漱齒中出血,洗脫肛不收。"

⑦《本草正》:"退虛熱煩躁不眠,止煩渴,生津液,利小水,解喉痹,并小兒風熱驚癇。"

⑧《重慶堂隨筆》:"內息肝膽之風,外清溫署之熱,故有安神止痙之功。"

⑨《本草再新》:"涼心健脾,治吐血、鼻血,聰耳明目。"
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湯,2~4錢。

【選方】①療熱渴:淡竹葉五升,茯苓、石膏(碎)各三兩,小麥三升,栝樓二兩。上五味,以水二斗煮竹葉,取八升,下諸藥,煮取四升,去滓分溫服。(《外臺秘要方》竹葉湯)

②治傷寒解后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:竹葉二把,石膏一升,半夏(洗)半斤,人參二兩,麥冬(去心)一升,甘草(炙)二兩,粳米半升。(《傷寒論》竹葉石膏湯)

③治霍亂利后,煩熱躁渴,臥不安:濃煮竹葉汁,飲五、六合。(《圣濟總錄》竹葉湯)

④治小兒心臟風熱,精神恍惚:淡竹葉一握,粳米一合,茵陳半兩。上以水二大盞,煮二味取汁一盞,去滓,投米作粥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淡竹葉粥)

⑤治產后中風發(fā)熱,面正赤,喘而頭痛:竹葉一把,葛根三兩,防風一兩,桔梗、甘草各一兩,桂枝一兩,人參一兩,附子(炮)一枚,大棗十五枚,生姜五兩。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,分溫三服。溫覆使汗出。(《金匱要略》竹葉湯)

⑥治諸淋:淡竹葉、車前子、大棗、烏豆(炒,去殼)、燈心、甘草各一錢半。上作一服,用水二盞,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(《奇效良方》淡竹葉湯)

⑦治心移熱于小腸,口糜淋痛:淡竹葉二錢,木通一錢,生甘草八分,車前子(炒)三錢,生地黃六錢,水煎服。(《醫(yī)力簡義》導赤散)

⑧治產后血氣暴虛,汗出:淡竹葉,煎湯三合,微溫服之,須臾再服。(《經效產寶》)

⑨治頭瘡乍發(fā)乍差,赤?疼痛:竹葉一斤燒灰,搗羅為末,以雞子白和勻,日三、四上涂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焦點熱文

艾草

艾葉為常用中藥。始載《名醫(yī)別錄》。別名:艾蒿、蘄艾、香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